学校分两个教学区(老校区和新校区)办学,新校区计划实施封闭式全寄宿办学模式学校。
学校(老校区)占地面积53328平方米,建筑面积40439平方米,运动场地6150平方米。
现拥有60个教学班,学生4109人;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有教职工263人,其中专任教师218人,高级教师60人,一级教师84人。
学校形成具有一中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创作了校徽、校歌;确立了校训——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团结向上;育人目标——品学兼优,身心健康;教风——进取敬业,善导重研;学风——乐学博闻,精思笃行。
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约170亩,建筑面积约75460平方米。
学校设备设施配套,拥有学科实验室12间、计算机室6间、语音室4间、舞蹈室1间、美术室2间、体育器材室1间、广播室2间、多媒体教室5间、塑胶跑道运动场1个,还有会议厅(室) 4间、行政办公室10间、教师办公室20间、师生阅览室2间、电子阅览室1间,卫生室1间,图书馆藏书8万多册,教室全部配置多媒体教学平台,全校配套了监控系统和有线广播系统,并建成主干100M校园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日臻完善。
校长室:
校长:陈汉生
常务副校长:曾 青
副校长:李文雄、王德育
办公室:
主任:林镇增
副主任:柯桂周、林创金
政教处:
主任:吴海南
副主任:方文沛、黄汉纯
教务处:
主任:王文宏
副主任:高妙清(女)、周铭有
教科室:
主任:胡焕裕
副主任:吴俊利、方清坚
总务处:
主任:吴春武
副主任:吴文新、方佳生
工会:
主席:方汝明
副主席:吴国辉、林伟杰、郑荣坤
团委:
书记:胡楚国
副书记:吴 邻、陈炎锋
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工作思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新理念,不断深化内部管理,突出“八抓”:
第一、抓制度管理。通过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制度管理的体制,保证学校管理的稳定性、规范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抓常规落实。把坚持抓好领导管理常规、教师管理常规、学生管理常规、教学管理常规等各项常规并落到实处,作为立校之本。
第三、抓校风校纪。以《惠来一中关于加强学生纪律性的若干规定》为准绳,加强学生纪律教育,通过创建文明班竞赛,提高学生的良好素质。
第四、抓教师的评价机制。通过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师和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抓竞争氛围。通过实施教学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文明班”竞赛活动和表扬进步最快学生,在学生中营造浓烈的竞争氛围。
第六、抓校本教研。通过立足校本教研,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七、抓高考备考。通过扎实、有效备考,推进高考成绩一年一飞跃,不断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在惠来教育中发挥龙头作用。
第八、抓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硬文化与软文化同步发展,做到校园处处有文化,课堂时时可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品位进一步提升。
由于措施落实,管理到位,有效调动了领导、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自2010年来,通过一中人的共同努力,学校办学理念更加清晰,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办学品位进一步提升。
一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自2010年以来,高考成绩一年步上一个新台阶,继2011年、2012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后,2013年高考再创辉煌,一批254人,比上年度增加108人,增幅达74%,上本科人数1219人,本科率70%,比2012年增加10个百分点。方捷睿同学681分列揭阳市理科总分第4名,并以排位分701分列全省第15位,已被清华大学确定为重点招录对象。
二是自2010年来师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级各类竞赛成绩突出:教师获国家级奖1人次,省级奖33人次,市级奖15人次;学生获国家级奖28人次,省级奖78人次,市级奖30人次。蔡小敏和方捷睿同学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学生。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显著。自2010年以来,学校承担省重点课题已结题的2个,正在进行的2个;市重点课题1个正在进行;信息技术教研组课题组被评为省“优秀课题组”,化学教研组被评为市“优秀课题组”,生物教研组被评为市“优秀教研组”。
四是学校办学品位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更加闪亮。
年 度 | 荣 誉 称 号 | 颁 发 部 门 |
1999年 | 揭阳市“文明,学校,” | 揭阳市教育局 |
1999年 | 惠来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 中共惠来县直委 |
2000年 | 揭阳市“高考成绩优异”奖 | 揭阳市教育局 |
2000年 | 惠来县一级学校 | 惠来县教育局 |
2001年 | 揭阳市“先进集体” | 中共揭阳市委,市政府 |
2001年 | 揭阳市一级学校 | 揭阳市教育局 |
2001年 | 揭阳市“高考成绩优异”奖 | 揭阳市教育局 |
2002年 | 揭阳市“高考成绩优异”奖 | 揭阳市教育局 |
2002年 | 广东省全国,教育,统一考试定点考场 | 广东省考试中心 |
2002年 | 惠来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 中共惠来县直委 |
2003年 | 揭阳市“高考成绩优异就”奖 | 揭阳市教育局 |
2003年 | 揭阳市“依法治校示范性学校” | 揭阳市教育局 |
2003年 | 惠来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 中共惠来县直委 |
2004年 | 揭阳市“高考成绩优异”奖 | 揭阳市教育局 |
2005年 | 揭阳市“高考成绩优异”奖 | 揭阳市教育局 |
2005年 | 惠来县“高考成绩优异单位” | 中共惠来县委,县政府 |
2006年 | 惠来县“高考成绩优异”奖 | 中共惠来县委,县政府 |
2006年 | 揭阳市“高考成绩优异”奖 | 揭阳市教育局 |
2007年 | 揭阳市“高考成绩优良”奖 | 揭阳市教育局 |
2007年 | 揭阳市“文明单位” | 中共揭阳市委,市政府 |
2007年 | 全国“,报刊英语,阅读辅助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实验学校 | 中国教育学会 |
2007年 | 全国化学《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实验学校 | 揭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
2007年 | 广东省一级学校 | 广东省教育厅 |
2007年 | 揭阳市先进职工之家 | 揭阳市总工会 |
2008年 | 广东省书香校园 | 广东省教育厅 |
2008年 | 揭阳市,平安校园 | 揭阳市教育局 |
2012年 | 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 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
校徽
惠来一中校徽自上而下由朝阳、木棉花、书卷、水波纹构成,主体色彩为红、蓝、绿三色,格调高越。
校徽上方红色的太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象征一中如日初升,充满希望与活力。
校徽中间的木棉花源出校园内两棵苍劲挺拔的木棉古树(植于县文庙前连登楼后)。木棉花是英雄花,也是一中校花,象征一中是惠来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英才辈出。
校徽正中展开的书卷象征一中学风拂面,书海飘香,一中人在知识的海洋中拼搏奋进,力争上游。
校徽下方的水波纹象征惠来一中位于美丽的南海之滨,人文鼎盛,源远流长。
校训
惠来一中校训:艰苦朴素 勤奋好学 团结向上
艰苦朴素是指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作风。我们倡导一中人以艰苦朴素为生活作风和生活本色。勤奋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勤奋好学是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学习态度,我们倡导师生勤奋好学为荣。团结向上是凝聚力量,追求卓越,我们倡导师生同心同德、自尊自强,为了铸造一中辉煌而积极进取。
1919年春,成立县立中学筹备会。4月21日,创立预备班,校址设于县游府署,校长黄元友。11月,学生受“五四”运动影响,组织救国团学会。
1920年秋,首席国文教师许伟余在学生作文课中规定写白话文,成为潮汕率先写白话文的学校。
1921年5月30日,省教育厅批准立案,校名为惠来县立中学,学制四年。
1923年8月,学制改为三年,称惠来县立中学,年招新生1班。同月,惠来青年社成立,在学生中发展组织,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启蒙活动。
1924年学生在海陆丰农民运动影响下,同情农民的斗争,开始面向农村,号召农民反抗地主的迫害。
1925年4月,东征军在学校组织学生军40多人,进行军事训练。5月,学生组织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和“沙基惨案”。1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汕头地委在学校发展团员。
1926年夏,共青团惠来支部在学校建立团小组,组长方裕韬。
1928年3月,中共东江特委、红二、四师发动惠来武装暴动,学校停课。
1929年2月,学校复课,校址迁移至惠来学宫。
1931年8月,在校长陈有方领导下,校风比较民主,学术活动比较自由,各年级分别成立“偲偲社”和“蒸蒸社”、“欣欣社”,出版壁报,发表文章,学生组织公演歌剧。
1934年春夏,初三班学生组织“镰锷通讯社”,发动罢课,反对校长荒废教业。
1936年8月,校长方卓然利用学校积存经费,并向社会及华侨募捐,修缮校舍,华侨林连登捐资兴建“连登楼”(1937年竣工)。学校逐步发展,增至12个班,学生500多人。夏,学生吴健民受中共外围组织的联系,在学校组织“若风壁报社“,出版大型壁报,宣传民主、进步、抗日。
1937年5月,学生组织银河剧社。秋,学校增办高中部一个班。10月,银河剧社与上海救国会学生回乡救亡工作队队员方若琪及各地回乡爱国学生联合,改组为惠来银河剧团。
1938年8月,学校出版宣传抗日的校刊《铁血》,至1939年,共出版10期。
1939年,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为完全中学,称惠来县立中学。
1940年,初中部实行春、季招生。秋,附设简易师范一个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年(至1949年停办)。
1943年春,高中部实行春,秋季招生。4月,各班级排练抗日剧目,举行庆祝校庆公演。春,老师陈昭宏在学校组织“丛苗学术研究社“,学习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同年,学生自治会发动师生公演抗日话剧《刑》。
1945年2月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惠来,学校停课。8月6日,日军撤退,学校筹备复课。10月,学生“初学社”成立,开展学习和革命活动。
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学校建立组织。5月20日,惠来县城解放,夜,丛苗、初学、春晓等社组织师生200多人走上街头,举行庆祝惠来全境解放并欢呼解放大军南下的游行。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校参加在东仓广场举行的惠来第一届青年运动会、惠来文艺晚会。秋,发动惠城各公户捐献教育基金。
1950年2月,改称惠来县人民中学,开设工农业余初中班,招受工农青年入学。
1951年3月,改称惠来县立第一中学,将学校周围公地划归学校,以备发展。秋,高中部停办,高中部学生19人分送金中和韩中就读。同时私立诚信中学与县立中学合办,学生进入一中就学。并组织惠城教育基金筹管会。
1952年教师集中参加全县中小学教师思想改造运动。2月,学校经费由地方财政统筹。
1953年,学校变教师聘任制为任用制。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各科教研活动,办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1955年1月,学校共青团总支发展为团委会。暑假,在教师中建立教育工会。
1956年秋,复办高中部,学生增至987人。
1958年上半年,“反右”扩大化,部分领导教师骨干被错划为“右派”,离开学校,教育力量受到削弱。12月,惠来撤消县建制,学校改称为普宁县第十四中学。
1961年3月,惠来恢复县建制,学校改称惠来县第一中学。
1966年—1975年,在十年动乱中,改名为惠来红卫中学。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破坏,教师身心受摧残,积极性受打击,学制缩短,高、初中各二年,学生素质与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解除师生的精神桎梏并随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又相应地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1978年,学校改称惠来中学。
1979年5月,学校恢复教育工会组织。
1981年4月21日,恢复校庆的活动,并决定今后每年一小庆,逢五年一中庆,逢十年一大庆。
秋,开办学生高考补习班(至91年停办)。
1982年,制定校徽,校旗,校歌,校服,校训。又确定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讲校史,学校训”。12月,学校首栋教工宿舍(16套)竣工。
1983年,按指示,高中部恢复学制三年。9月,宣布取消“重点班”。使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得到全面调动。12月学校召开第一次教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工会委员会。
1984年3月5日,为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二十一周年纪念日,学校确定每年这天为“活动日”,组织团员、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同年,学校重视音乐教育,活跃第二课堂,成立器乐小组,组织少年合唱团,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节目丰富多彩。
1985年2月,学生宿舍楼(在后操场)竣工启用。
1986年11月校长吴和宝、副校长方兆丰,黄基中参加广州惠来第一中学学校校友会成立大会。
1987年4月19日,汕头市第一中学校友会在汕隆重成立。
1988年,旅港校友庄声源捐赠120万元,建造教学楼一栋,面积4153m,命名“声源楼”。1989年4月落成时,又捐资20万港元,建造校门和围墙。9月,学生高考成绩突出。
1989年11月,为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开始试行“岗位津贴和考勤奖惩办法”。
1991年9月至10月,学校认真拟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档案管理制度”、“科组活动制度”及实验室、语音室、体仪室、刻印室工作管理制度等。
1992年1月,学校建成第三幢教师宿舍楼。2月建成第四幢教工宿舍楼。秋,县决定学校办为高级中学,停止招收初中新生。
1994年4月,成立第一中学教育基金会。12月12日,新生宿舍楼(合学生食堂)动工兴建。
1996年10月,学生宿舍楼竣工。建筑面积670m,宿舍59间。
1997年10月,声源楼教室及会议室装置投影机,为多媒体教学打下基础。
1998年5月,在声源楼各间教室安装高保真有线广播。8月,校友翁元耿捐资复建校内绊池(该泮池在文革期间受破坏),吴芳鸡先生捐资建造教工宿舍区花亭园(暂名)。
1998年月27日,惠来县惠来一中校友会在葵阳影剧院隆重成立。
10月,学校装置内部电话自动交换机。
1999年3月,《红棉礼赞》(第一集)和教师论文集《教海拾贝》出版。学校大规模整修校容校貌,在校学生达到2200多人。 4月,举行建校八十周年庆典,盛况空前,参加校庆师生和海内外嘉宾三千多人。
2000年3月,《一中青年》复刊。
上世纪80年代至是年秋,先后兴建教工宿舍楼、学生宿舍(含学生食堂)楼7幢,逐步改善师生居住生活条件。
2001年4月8日,新教学楼和科学楼动工,9月投入使用。6月,声源楼装闭路监控。8月,评为市一级学校。9月,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先进集体”称号。
2002年6月,申报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10月,校园网第一期工程动工,主要建电脑室、电教平台及校园网络主体布线,总投资70万元,11月完工。
2003年6月,全国高考提前(1个月)于6月初进行,本校考生848名,有785人上线入围,上线率达92﹒6%,是建校80多年来的最高入围率。
2012年5月,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评。
2014年9月,于95周年校庆之际,部分校区迁至新校区,开设初中部。
姓名 | 籍贯 | 职务 | 任 职 时 间 |
陈汉生 | 惠来 | 校长,党支部书记 | 2010,5~ |
陈松周 | 惠来 | 校长,党支部书记 | 1998,5~2010,5 |
陈松周 | 惠来 | 副校长(主面) | 1997,8~1998,5 |
方天水 | 惠来 | 校长,党支部书记 | 1992,10~1997,8 |
方兆丰 | 惠来 | 校长,党支部书记 | 1990,10~1992,9 |
吴和宝 | 普宁 | 校长,党支部书记 | 1970,10~1990,9 |
张伯群 | 普宁 | 革委会副主任 | 1968,10~1970,9 |
沈苏群 | 惠来 | 校长,党支部书记 | 1963,8~1966,12 |
詹益器 | 普宁 | 校长,党支部书记 | 1958,8~1963,7 |
李杨汉 | 普宁 | 校长,党支部书记 | 1955,1~1958,7 |
黄克忠 | 惠来 | 副校长(主面) | 1952,8~1,954,12 |
谢晋,吟 | 普宁 | 校长(兼) | 1952,2~1952,7 |
陈绍宏 | 惠来 | 校长(兼) | 1950,8~1952,2 |
吴明静 | 惠来 | 校长(兼) | 1950,2~1950,7 |
方卓然 | 惠来 | 校长 | 1949,6~1950,2 |
方履文 | 惠来 | 校长 | 1949,2~1949,5 |
郑定威 | 汕头市潮阳区 | 校长 | 1948,9~1949,2 |
方书彪 | 惠来 | 校长 | 1947,8~1948,7 |
胡式我 | 丰顺 | 校长 | 1947,2~1947,7 |
方履文 | 惠来 | 校长 | 1946,9~1947,1 |
方卓然 | 惠来 | 校长 | 1936,2~1946,8 |
谢贤明 | 潮州市,潮安区 | 校长 | 1934,9~1936,2 |
石维,瑷 | 广西 | 校长 | 1933,9~1934,8 |
李育藩 | 潮州市潮安区 | 校长 | 1932,9~1933,8 |
陈有方 | 汕头市潮阳区 | 校长 | 1931,9~1932,8 |
方乃斌 | 惠来 | 校长 | 1930,9~1931,8 |
张业 | 梅州市梅县区 | 校长 | 1929,9~1930,8 |
陈醒愚 | 惠来 | 校长 | 1929,5~1929,8 |
张扶汉 | 丰顺 | 校长 | 1929,~1929,5 |
蓝成干 | 梅州市梅县区 | 校长 | 1927,2~1928,2 |
姚华才 | 汕头市潮阳区 | 校长 | 1926,4~1926,12 |
黄允中 | 惠来 | 校长 | 1925,9~1926,2 |
方炳辉 | 惠来 | 校长 | 19,23,9~1925,7 |
陶展通 | 广州市番禺区 | 校长 | 1922,9~1923,7 |
徐思达 | 东莞 | 校长 | 1922,1~1922,7 |
周之柏 | 汕头市澄海区 | 校长 | 1919,9~1921,12 |
黄元友 | 梅州市梅县区 | 校长 | 1919,4~1919,8 |
陈汉生,县教育局副局长,一中校长、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全面
工作;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省南粤优秀教师,市人民政府督学,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
惠来第一中学新校区位于惠城镇东山开发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70亩,建筑面积约75460平方米。按省一级学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新校区原规划建设为新一所高中(华强高级中学),由于工期等各种因素不能开办。介于惠来一中位于市区内部,没有空地可供扩建;以及惠来一中未建设新校区。教育局决定,将已建成的华强高级中学拨给惠来县第一中学使用。